
「唱歌唱出來,就不會覺得辛苦了。」—《有歌一起唱-林班與林班歌》
林班歌,是過去族人在山林工作時,隨手拾起的旋律與感情。那是一段汗水與歌聲交織的年代,當族人們為生計遠離家園、走進山中伐木,在火堆旁、在夜色中,即興歌唱成為紓解思念與疲憊的方式,也留下台灣原住民林業史上最動人的樂章。
這些來自勞動現場的樂音,不只是生活的調劑,更是台灣原住民族勞動史上最動人的聲音見證,一首首林班歌,一首首林班歌,唱出了在異地辛勤生活中的堅韌與對家鄉的深情。
來自瑪家鄉的排灣族創作人卓亞麥,正是在這樣的記憶與歌聲中長大。他從長輩口中、部落生活裡聽見林班歌,耳濡目染之下,將那份來自部落的情感,揉合藍調曲風重新詮釋,發展出獨樹一格的「部落藍調」。他把走唱生活的節奏、勞動的韻律,轉化為一首首貼近部落脈動的樂曲——那裡有林班的影子、有部落的空氣、有老菜車的節奏,也有屬於原住民藍調的靈魂。
🔺卓亞麥簡介
來自屏東瑪家鄉的排灣族創作歌手卓亞麥,以藍調為底、部落為魂,創作出《部落菜車Bicai》、《185上的藍調》專輯,其獨特的風格喚起原鄉70年代的菜車叫賣聲與部落記憶。他將童年記憶與族人生活轉化為旋律,創造出獨具風格的「部落藍調」,讓歌聲載著笑與淚,走進每個聽眾心中。從〈冷冷的心上人〉到〈斜坡上的情人〉,他的音樂始終牽繫著離鄉遊子與原鄉土地的深情羈絆。
🔺美園部落與石頭屋
美園部落,是由來自霧台鄉多個魯凱部落的族人遷徙開墾而成。當祖父母踏上離鄉之路,在紅櫸木下回望故土,一聲「哎依」道盡不捨與勇氣。三十五戶先人率先抵達這片沙石地,以汗水鏟沙為田、搬石築牆,一點一滴築起生活的根基。如今佇立的「石頭屋」,是老人家就地取材、親手砌成的記憶座標。今天的美園,是他們以雙手與信念,在陌生土地上刻畫出的家園輪廓。
🔺小情柴
在排灣族的傳統中,「送情柴」是青年男子表達情感與責任的一種方式。扛著一百支親手劈出的木柴,送至心儀女孩家門前,代表他有能力在山林中生活、生火煮食、建立家庭。這樣的習俗,是部落裡對愛、勞動與文化的一種真實展現。
這次活動中,我們安排「小情柴」手作體驗,讓參與者親自綁製一束屬於自己的情柴,微微體驗過去族人在山林間砍柴、送柴的文化情境。透過雙手綁起的,不只是木柴,更是一段與土地、情感、傳統的連結。也許你會想起某個重要的人,或重新想像愛與責任在部落裡的樣貌。
🔺pinulacengane / pinuljacengan 搖搖飯
這次走讀林班歌的旅程,我們特別安排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傳統料理──搖搖飯(排灣語 pinuljacengan /霧台魯凱語pinulacengane)作為午餐。
這道料理源自過去族人在山林中工作或聚會時的大鍋共煮,一邊慢火熬煮、一邊不停攪動,將小米、山芋、野菜與高湯熬成濃稠的粥狀主食,再搭配鹹魚、鹹薑等配菜,簡單卻暖心。
搖搖飯口味清淡,卻蘊含著部落日常的節奏與情感。透過這一餐,我們不只是吃飯,更是在山林與歌聲之間,一起分享一頓飯的時間與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