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針對外界關切核三廠周邊海域出現黃濁海水情形,屏東縣政府除於114年9月9日參與台電與潛水業者座談並實地勘查外,已於9月10日委託專家學者對海域與陸域生態影響調查,從水下、陸地與空中三個層面全面分析,釐清海水混濁之成因及生態影響。
屏東縣政府說明,研究團隊自9月底起於合界至石牛溪出海口區域及鄰近海域設置9個樣點(含受影響區域7點與對照組2點),進行珊瑚礁生態、底棲生物與指標魚類觀察,同時採集海水與泥沙樣本分析。目前已完成的生態調查初步發現,濁水主要以懸浮泥沙形式存在,未見明顯珊瑚被覆蓋或死亡現象; 9月底調查時於石牛溪口發現有黃濁水流入,但10月再調查時已不明顯。
綜合研判,濁水來源可能多元,且7、8月間降雨頻繁,雨水挾帶泥沙流入海中來不及被海水淨化,導致海水短期混濁。海水與泥沙採集樣本,現正進行泥沙來源分析,以比對其為陸源或海源物質,釐清混濁水體之主要來源。除水下調查外,研究團隊亦蒐集今年各月份的衛星影像資料進行分析,以掌握濁水事件前後的時序性變化,並推論黃濁水的可能來源與分布情形。
屏東縣政府表示,目前各項調查資料仍在分析整合階段,初步結果顯示海域生態尚未出現明顯受損跡象,最終結論仍待水下、陸域及空中資料比對分析完成後確認。縣府將持續監測海域變化,並依調查結果研擬後續管理與保育措施,確保屏東海洋生態環境永續。